党建工作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我的初心故事 | 与祖国同频共振,与化工同向同行——专访杨亚江教授

作者:  发布:2021-07-23 08:22:49   点击量:

杨亚江教授,1950年生。197512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有机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1976年—1993年在湖北省化学研究所工作,1993年任教于华中理工大学。2016年退休。

尽管退休5年了,近年来受学院邀请,承担了新生“学科专业概论”系列课中的一讲:“做新时代化工强国追梦人”。课堂上,杨老师旁征博引,生动风趣,引领新同学走进化工世界的大门。不久前,几位新生代表来到杨老师办公室,再次感受杨老师的化工情怀......

结缘化工:时代浪潮下的阴差阳错

不同于当今按部就班地经历中考、高考进入大学的莘莘学子,杨老师在18岁那年,被时代大潮从繁华都市推到穷乡僻壤,在大别山麓的一个小山村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岁月。没料想,两年后又被时代大潮裹挟到化工厂成为工人阶级一员。令杨老师忍俊不禁的是,当时分配的工种是煅烧工,何为“煅烧”?有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就是“打铁的铁匠”。他听后不禁暗自嘀咕“刚放下锄头又拾起了榔头”。后来才知道,煅烧是一个化工过程,与“铁匠”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很“斯文”,坐在操作室里通过仪表控制反应温度,每天一坐8小时。这样的安逸日子持续了2年。1972年,在毛主席“理工科大学还是要办的”指示下,全国高校恢复招生。杨老师被工厂推荐到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学习,成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这一年,他22岁。

从一个初中生到农民、工人、大学生,每一次人生轨迹的改变都是身不由己,别无选择。所以,杨老师感慨到:“与其说是我选择了化工,不如说是化工选择了我”。时代浪潮下的阴差阳错,使杨老师与化工结缘,并在这个领域耕耘一生。

热爱化工:渐入佳境后的“日久生情”

杨老师在化工和新材料研究领域一路走来,成为44118太阳成城集团二级教授。自2001年始,还连续三届担任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化工专家,但杨老师却直言:“我当初对化学化工,可以说没有半点兴趣”。当年被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们在年龄、学历上参差不齐。进入大学校园,远没有想象中的诗意和浪漫。第一道难关就是文化补习,要求半年内基本达到高中毕业的知识水平。凭着不辜负党的期望和组织推荐的信念,杨老师在短短半年内从只知道初等代数到能解微积分,从简单的酸碱盐到复杂的有机化学,这个中艰辛必定是刻骨铭心的。在三年半的大学时光里,杨老师从一个对化学没有兴趣的人,逐渐体会到化学创造新物质的乐趣;从纷繁复杂的分子式里,感受到万物结构的化学本质;从性能各异的合成材料,到新型复合材料,见识了充满神奇的高分子......。就这样,对化工没有“一见钟情”的命定,却有着“日久生情”的笃定。也是在大学校园里,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这使他更深入地认识专业学习与国家发展需求的关系,从此矢志不移地踏上了化工之路。

筑梦化工:是情怀不改下的使命传承

大学毕业后,1976年初被分配到尚在草创阶段的湖北省化学研究所。作为一名科研新人,除了在临时搭建的芦席棚里做实验外,还一砖一瓦参与建设实验大楼。在化学所,杨老师先后参与了耐热高分子和通用高分子改性的研究。这两项研究看似高深,其实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说到这里,杨老师指着办公室的窗户说:我们的研究方向都是来源于实际需求。以前用木窗,因木材短缺改用金属窗框,不保温,还易变形,现在广泛使用的塑料窗框就是源于高分子材料。化学所17年的科研经历铸就了他的基本科研素质。

还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留学期间,杨老师就在思索回国后的研究方向。某日,偶然看到同办公室一位博后桌上一本新出的《Science》。“只有半页篇幅,报道格罗宁根化学家意外发现有机凝胶具有超分子结构”。多年研究工作经验使他敏感地意识到超分子将是一个高分子学者的新天地。就这样,1993年,杨老师带着超分子凝胶课题归国,来到华中理工大学。这个课题很快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从高分子到超分子,这个转换不再是过去的被动选择,而是筑梦化学化工的主动进取。由此开启了他后期的超分子化学研究方向。

退休后,杨老师通过给新生开设的“学科专业概论”课,向新同学讲述凝结几代化工人的“永久黄”故事,以及今日的化工战“疫”,使新生触摸着化工行业勃勃跳动的脉搏。在博、硕士生眼里,杨老师依然是那个逐字逐句批阅论文,悉心指导学生的好老师,无私助力青年老师成长的好党员。杨老师退休后参与指导的论文已有十多篇发表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杨老师在华中大指导培养的20多名博士、几十名硕士,基本上都在国内化学化工行业发光发热。杨老师教会我做科研的第一课:先做表征,再深入研究机理。这让我迄今依然收益!生科院李子福教授说起在杨老师课题组的过去,依旧感佩万千。杨老师退休经常来化学楼。只要看到杨老师办公室的门开着,我们就会觉得很安心。化学院王芹教授如是说。杨老师奋斗数十年的化工强国梦,仍然在接续、传承、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生于1950年的杨老师,可以说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从当年那个在毛主席检阅下横渡长江的青少年,到如今“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退休教授,杨老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与祖国同频共振,与化工同向同行。放眼未来,我们也将见证无数如杨老师一般的知识青年紧随着国家前进的脚步,奏响倾注着光荣与梦想的“青春之歌”!

366487006035531501

杨老师与新生代表和辅导员合影